[清]胡煦撰《周易函書?約存》
【初次點校】:丁不二
【再次點?!浚簳簾o
【點校底本】:欽定四庫全書(文淵閣)第48冊?經部42?易類
注:此本圖類較多,編為橫版格式時,著實有些雜亂,建議配合原版閱讀。
(清)胡煦撰《周易函書?約存》提要
【臣】等謹案:周易函書約存十八卷、約註十八卷、別集十六卷。國朝胡煦撰。煦字滄曉,光山人,康熙壬辰進士,官至禮部侍郎。是書原本一百十八卷,其詮釋經文者四十九卷,冠以原圖八卷,用解伏羲之易,原卦三卷,用解文王之易,原爻三卷,用解周公之易。又取先儒論說,集為原古三十六卷,謂之首傳,共九十九卷,為周易函書。正集外有函書約三卷,易學須知三卷,易解辨異三卷,篝燈約旨十卷,共十九卷,為別集。別集先已刋板,正集因卷帙浩繁,艱於剞劂,乃取詮釋經文之四十九卷,約為十八卷,名曰函書約註。又取首傳五十卷,約為十六卷,附以續約旨二卷,共十八卷,刋之名曰續集。皆煦所手訂也。其正集原本,煦門人李學裕欲為校刋,擕其稿去,會學裕病卒,遂散佚。後別集續集板並漫漶,其子季堂重為校訂,因正集未刋,續集之名無所緣起,且續集之原圖原卦原爻原古,即刪取正集之要語,非別有所增,未可目之以續,而別集內之函書約三卷,亦即正集之原圖原卦原爻,撮其大義,更不可附入別集,遂以續集編為十五卷,取函書約三卷弁首,共十八卷,名為約存,蓋以正集既佚,其大義僅存於是也。又以續約旨二卷,依篝燈約旨原目,散附各篇之內,合易學須知三卷,易解辨異三卷,仍為別集,其釋經文之十八卷,仍名約註,共為五十二卷,即此本也。煦硏思易理,平生精力,盡在此書,其持論酌於漢學宋學之間,與朱子頗有異同。然考朱子語録有曰:某作易本義,欲將文王卦詞大槩畧說,至其所以然之故,於孔彖詞中發之,如此乃不失文王本意,但未暇整頓爾云云。是朱子於本義,蓋欲有所改定而未能,則後人辨訂,亦未始非朱子之志也。陸游渭南集有朱氏易傳跋曰:易道廣大,非一人所能盡,堅守一家之說,未為得也。元晦尊程氏至矣,然其為說,亦已大異,讀者當自知之。斯可謂天下之通論矣。
乾隆四十六年九月恭校上。
總纂官
【臣】紀昀
【臣】陸錫熊
【臣】孫士毅
總校官
【臣】陸費墀
《仲氏易》書籍介紹 國朝毛奇齡撰。奇齡一名甡,字大可,號秋晴,一曰初晴。又以郡望稱西河,蕭山人??滴跫何匆詮[監生召試博學鴻詞,授檢討。初,奇齡之兄錫齡邃於《易》...
周易鄭康成注四部叢刊三編經部電子書版本說明:依據版本:上海涵芬樓景印元刊本鄭玄,字康成,從馬融學,為漢代經學集大成者。馬融對於鄭玄有?鄭生今去,吾道東矣。?的感...
[宋]郭雍撰《郭氏傳家易說》書籍介紹 南宋郭雍撰。十一卷。《武英殿聚珍版書》本。據《宋史》記載,郭雍之父忠孝受業于程頤,著《兼山易解》;忠孝沒后,其書散佚,雍則...
周易參義十二卷。元梁寅撰。寅字孟敬,新喻(今屬江西)人。元末明初經學家。世業農,家貧。寅自力于學,淹貫百家。元末召集慶路儒學訓導,以親老辭。明初征召天下名儒修述...
《易原就正》書籍介紹 《易原就正》十二卷。清包儀著。儀字羽修,邢臺(今屬河北)人。順治間拔貢生。其自序稱:”早年聞有《皇極經世》,而無由求得其書。自順治辛卯(八...
[元]胡震撰《周易衍義》簡介 十六卷,元胡震著。其書將成,胡震去世,由其子胡光大纂集而成。排列次序為乾、坤二卦卦辭下接以《彖傳》,繼以釋《彖》的《文言》,后為《...
[南宋]楊萬里撰《誠齋易傳》繁體版:簡介 書名:《誠齋易傳》 作者:楊萬里 撰[宋] 版本:欽定四庫全書 《誠齋易傳》為宋朝楊萬里所撰,萬里字廷秀,自號誠齋...
說明 大體來說,漢代易學是以象數易為主流,這種風氣到了魏晉時代有了很大的轉變,其中最具代表的,當以當時的青年才俊王弼為代表。王弼雖然只有短短24歲的生命,但他的...
[宋]魏了翁撰《周易要義》書籍介紹 〖周易要義〗十卷。宋魏了翁(1178—1237)撰。了翁字華父,號鶴山,邛州蒲江(今屬四川)人,慶元進士,官至資政殿大學士,...
《周易經傳集解》南宋林栗撰,三十六卷,《四庫全書》本。林栗以《周易經傳集解》傳世,其易學觀具有漢宋兼采的特色。象數的運用,雖為其易學的重要特色,但義理思想仍為主...